潮汕新闻网潮汕论坛为您提供潮汕新闻潮汕天气预报潮汕招聘等信息。本站内容包括潮汕民生新闻,潮汕招聘信息,潮汕广告等!

潮汕新闻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潮汕新闻 > 杏林之家走出“中国核潜艇之父”

杏林之家走出“中国核潜艇之父”

时间:2014-07-03 15:1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黄旭华夫妇与家人在一起。 通讯员 摄 不久前,聿怀中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黄旭华院士。在妻子、女儿及六弟黄绍赞夫妇的陪同下,黄旭华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与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

黄旭华夫妇与家人在一起。 通讯员 摄

不久前,聿怀中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黄旭华院士。在妻子、女儿及六弟黄绍赞夫妇的陪同下,黄旭华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与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记者走近黄老与他的家人,一窥这位出身杏林之家的中国核潜艇之父背后鲜为人知的家风故事。

少小离家刻苦求学

原名黄绍强的黄旭华1926年生于海丰,由于家乡没有高小,他从小便离家独自到读小学。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汕头沦陷。翌年春,聿怀中学搬迁至五经富坚持办学。怀着报读聿怀中学的迫切愿望,1938年正月初四,黄旭华靠着两条腿走山路,从到五经富走了四天,走到脚生血泡,到聿怀中学求学。当时,白天为了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师生们随身带着课本笔记,躲到甘蔗林中上课,晚上则用墨水瓶盛上煤油点上灯芯复习,条件极为艰苦。

为了找寻一个可以安静读书的地方,黄旭华从聿怀中学毕业后便辗转到了当时的西南文化中心桂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桂林中学,后在重庆大后方考取了当时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学院的上海交通大学,攻读造船系。

回忆起那段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黄旭华说,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完全是受父母亲的影响。黄旭华的双亲都是医生,他们没上过大学,只是在汕头的福音医院跟着英国医生学习,他们常常为无能力救治更多的疑难病人引以为憾。也因为如此,父母亲非常重视教育,从小教育黄旭华兄弟姐妹9人要好好读书,有所成就。父母亲克勤克俭地从家里培养出了6个大学生,父亲还于1942年在汕尾和乡亲合力创办了白沙中学,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出钱出力,不求回报。

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除了重教兴学,对黄旭华影响至深的还有父母亲的一颗爱国为民之心。据黄旭华的六弟黄绍赞回忆,1941年老家发生了一个红楼事件,一支在当地休整的抗日部队因汉奸出卖而遭日本鬼子伏击。当时是父亲和其他医生偷偷抢救了20多个伤员,并将他们安全转移。那时我年纪很小,但是一直到现在我都难忘,时至今日,黄绍赞仍清楚地记得,一个手臂被打穿的伤员躲在他们家养伤的情景。母亲同样悬壶济世,乐施好善。那时候晚上有病人家属来求诊,母亲二话不说就拿起药包出门,病人很穷付不起医药费,母亲就为他们垫付。

正是父母亲这种不图名不图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了黄旭华,使他心甘情愿隐姓埋名三十年,为新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奉献了一生。1958年,接受国家研制核潜艇的战略任务,黄旭华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踏上荒无人烟小岛上的试验基地,带领团队,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用8年的时间造出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从接受任务伊始,黄旭华就恪守对组织的承诺,绝不对外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埋首当一名无名英雄。整整三十年,家中兄弟姐妹丝毫不知道这位远在北京的三哥在搞核潜艇,父亲直到临终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尽管如此,当后来知悉了黄旭华的事情,深明大义的母亲把兄弟姐妹召集在一起,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都得谅解。1988年,黄旭华终于踏上回家的路,在父亲的坟前,他对父亲说:你不孝的三儿子回来看你了,我知道,你一定会和母亲一样谅解我的。

八字家风代代相传

黄旭华说,自己之所以能有所成就,全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这三件宝。这是他从父母亲手里继承的最大财富,而现在,他又把这三件宝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自己的子辈、孙辈。

不用给他们讲太多,关键是我们的行动,对于教育下一代,黄旭华更看重行动效应。我的女儿、外孙都很独立,什么都靠自己,黄旭华说,在他们家里小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大人从来不帮,就连孩子参加高考这么重要的日子他们都不会接送。从小到大,黄旭华对三个女儿的成长并不过多干预,唯独一件事例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说,一定要努力学习,一定要对祖国忠诚。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告诉记者。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三个女儿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表现优秀,大女儿更是女承父业,成为了一名国防科研工作者。如今早已成家立业的她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发挥所长,并将努力学习,对国忠诚这质朴的八字家风发扬光大,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李扬

相关标签:潮汕新闻(134)

    赞助商广告